佾 舞 本 意 為 排 列 整 齊 的 舞 蹈 , 是 祭 孔 大 點 獨 有 的 儀 式 。 佾 有 行 列 之 意 , 故 八 佾 舞 由 八 行 八 列 共 六 十 四 人 組 成 , 而 六 佾 舞 則 指 由 三 十 六 人 組 成 的 舞 團 , 八 佾 舞 為 天 子 專 用 , 六 佾 舞 是 諸 侯 所 用 。 孔 子 逝 後 曾 追 諡 為 文 宣 王 , 因 此 祭 孔 可 用 八 佾 舞 , 然 由 於 八 佾 舞 編 制 過 大 , 台 灣 各 地 孔 廟 場 地 不 足 , 故 以 六 佾 舞 代 之 , 雖 然 如 此 , 對 孔 子 的 敬 意 仍 不 變 。
在 佾 舞 中 , 舞 生 穿 著 明 代 款 式 的 衣 服 , 手 執 三 根 長 羽 , 以 謙 恭 溫 和 的 態 度 跳 著 規 定 的 舞 步 , 在 整 齊 劃 一 的 舞 蹈 中 , 成 為 中 國 特 有 的 藝 術 文 化 。
六佾舞與八佾舞
以前祭孔時,即有二派主張。一派主張孔子死後,因被封為文宣王﹝諸侯﹞,且孔子謙虛有禮,若用八佾舞祭之,孔子會擔當不起,因此採用六佾舞。另一派主張孔子道德學問淵博,影響甚鉅,比皇帝還偉大,故用八佾舞。一直到了民國57年,先總統 蔣公指示教育部及內政部進行研究改進,59年才依『禮樂之改進』,以明朝為主,不過佾舞還是沒結論,但原則上是以八佾舞為主﹝視丹墀大小來決定﹞。
佾指的是古代樂舞的行列。六佾舞指的是六行六列,共36人, 用來祭拜諸侯及宰相,只有文舞一種。而八佾舞指的是八行八列,共 64人,用來祭拜皇帝祖先,有文舞、武舞及文武合一舞三種。
台北孔廟因丹墀面積較小,故採用六佾舞﹝文舞﹞,文舞是依據明朝南雍志之文舞圖譜排演,分東、西兩班,每一獻禮有32節,因此三獻禮共有96節,東、西班其動作是左右對稱的,但不盡相同。
三獻禮可分為初獻禮、亞獻禮及終獻禮。